南京食药监局经验值得借鉴
在没有法规的情况下,监管出现真空,监管部门应该怎么办?中国保健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秦小明提出,南京市食药监局的“过渡政策”非常值得借鉴。
南京市食药监局的“过渡政策”是什么?南京市食药监局保化处郭桂珍处长举例说,2009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后暂停了保健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审核颁发工作,在《保健食品监管条例》出台之前,很大一批企业的保健食品生产许可证到期,对此,南京市食药监局制定了过渡期的政策,给企业发放了过渡期保健食品临时生产许可证,制定了相关工作程序和审核审批制度,切实保证许可工作的规范性和质量。
去年年底,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共同发布了《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首次将“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可见保健食品行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法规没有出台之前,“南京市药监局的过渡政策,值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药监部门借鉴。”秦小明说。
中国保健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秦小明就保健食品质量安全万里行的活动宗旨,目的,活动特色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行业呼唤“三制”和“四治”
法规缺失、夸张宣传、违规添加、假冒伪劣、套牌套号、门槛偏低……保健食品行业问题频发,给从事这个行业的经营者带来极大困扰。面对行业现状,消费者、企业、协会和监督部门,都在呼唤保健食品监管条例尽快出台。
在采访中,记者通过从业者们反映的问题,总结出保健食品行业目前的问题是“三制”:法制欠缺、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到位。其中,法制欠缺指的就是保健食品监管条例的国家标准目前还未正式出台,导致经营企业的经营许可证没有条例做后盾,只能暂停颁发;新版的GMP标准空缺;对企业委托加工的责任界定不明确等。体制不完善,指的是某些地市区县卫生部门与食药监局责权不明。机制不到位,指的是企业运行过程中,诚信和自律体系的打造不到位。
既然问题出现了,就必须解决,如何解决?
企业们的观点总结起来就是“四治”,一是企业自治,自律,自查,自纠。二是群治、人治,由老百姓来监督。三是整治,由监管部门进行专项治理,提高行业纯度。四是律治,依法治理。通过这四治,让消费者、企业和监管部门共同联手,推动保健食品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若吃了保健食品立马见效肯定是假货
在保健食品质量万里行的调研过程中,记者感受最深的是,监管部门和企业都对假冒、仿冒、夸大宣传等行为对消费者的误导,尤其对非保健食品企业和极个别营销企业利用假专家开设课堂的方式,向消费者兜售产品,并夸大其产功效,误导消费者都表示担忧。
对此,中国保健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秦小明提醒消费者,保健食品不是药品,如果吃了保健食品立马见效,那肯定是假货。同时,她敬告消费者,购买保健食品,可以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
关键词: 隆力奇
免责声明:本网站未标有“原创”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