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佝偻门”事件后,金奇仕产品已在国内部分地区迅速下架。但记者走访时却有了戏剧性发现,“佝偻门”不仅导致了一款产品的下架,而且还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蝴蝶效应”,一批打着“保健品”旗号的婴幼儿食品悄悄从超市的货架上消失了。
金奇仕的“蝴蝶效应” 一批无关品牌产品主动下架避风头
“它不是保健品,也不是药品,它只是食品,跟面包一样。”这是杭州消费者姚女士此前对“金奇仕鳕鱼肝油”的控诉。姚女士的宝宝今年1岁,据她说在连续吃了三个月的金奇仕产品后,居然出现了因严重缺钙导致的肋骨外翻,也就是俗称的佝偻病。
“金奇仕”董事总经理田伟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坦承:“金奇仕公司旗下所有的产品都是食品,不是药品。只能补钙,不能治病”。
但媒体记者在走访广州地区的药店和超市时,意外发现了一个奇异的现象,一批“儿童营养保健品”并不是金奇仕公司旗下的产品,也和金奇仕没有任何联系,但居然主动下架,撤回了昔日摆在显眼位置的展板,不少店内货架上仅有和黄健宝和合生元两家企业生产的DHA和益生菌。而这些下架产品,无一例外都是拿着“食品”批文的“婴幼儿营养食品”,甚至都不是健字批号的“保健品”。
“食品”变“保健品”成行业明规则
关于保健品的管理,一直是我国的老大难问题,上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初,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在满足温饱需求后,更多的渴望精神上的富足与体质上、健康上的进一步提升,在这种热潮下,不少红极一时的保健品创下了销售神话,如红桃K,三株口服液,北大富硒康,而三株口服液更是创下了1年销售80亿的神话。
但空前绝后爆发式的销售神话后,是脆弱的管理与营养价值的科学论断,一起“三株口服液喝死湖南老汉”事件轻而易举的戳破了冉冉上升的肥皂泡,一年后,消费者信心迅速崩塌,三株倒闭。
此后,我国对保健食品的管理空前加强,不仅强化企业的准入制度和产品的抽查制度,更对保健食品的批文审批做出了严格的规范管理,从生产资质、产品质量、批文审批、销售、宣传等多个方面严加管控,确保保健食品“不出事”。
一位专门生产癌症晚期患者服用的“抗癌”口服液的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家对保健食品的批文管理非常严格,没个一年半载的根本拿不下来,企业根本等不及,基本上都是拿着食品的批文在生产、销售,“先上市了再说”,至于保健食品的批文,只要没有太大的问题,还是办的下来的,只是慢了点。
至于保健品企业拿着食品生产批文卖“药”的时候,该负责人笑谈,这根本算不上什么“潜规则”,顶多算是明规则。
企业急功近利 普遍“捞一票就走”
根据规定,一款保健品的上市,需要由申请人向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口产品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注册申请,经过资料申报、受理、实验、试制现场检查等多个步骤,正常情况下为100个工作日,且一旦发生任何需要补充资料,或申报资料不符合要求,则审批期限顺延30天。
据保健品业内人士介绍,实际上,申报一款产品的保健品生产批文的时间大约在9-12个月,而营养素补充剂类的保健品则基本都在一年及以上,如需要补充资料,可能更久。
相比之下,食品生产批文则只需县级以上食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审批,国家质量监督局管理,难度自然大大减小,不少神通广大的营养保健品生产企业及营销公司都坦诚,“保健品的批文没下来,但食品的已经批了,先上车,后买票”。
2012年3月,国家食品药品卫生监督局发布了《进一步明确保健食品有关辅料替代工作要求》,《要求》中明确指出:申请人应当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的时间内,停止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
而这一点正是诸多保健品命中了不少保健品企业的命门。一款保健产品的上市,除前期的开发外,后期的市场运营、销售、概念包装、媒体宣传,都需要高额的资金投入。除少数希望打造百年老店的知名企业外,大多数保健品企业都抱着“捞一票就走”的观念,希望一款产品能够尽快上市、销售,制造轰动,快速回本,获取暴利,从策划人员提出产品创意到摆上商场的柜台,时间越短越好,审核越快越好,麻烦越少越好。“急功近利”的态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治理。
免责声明:本网站未标有“原创”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