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在养生、预防疾病方面的独特作用,不仅成为华人几千年的养生之道,而且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关注、研究和运用。
近日,在我司协办的“治未病”养生高峰论坛于香港举办前夕,论坛演讲嘉宾之一、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大卫•埃森伯格博士(David Eisenberg,以下简称大卫)到访无限极,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分享了他对中医养生的理解和相关研究。
大卫•埃森伯格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Bernard Osher特聘副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
问:听说这将是你第二次参加ICMCM展览会暨会议,你怎么评价这个展会?
大卫:这是一次盛大的展会,我很感谢有这样的机会被邀请来,这个会议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去展示35年的研究成果,我渴望在会议上和中西方的与会者一起来探讨我对中医未来现代化的看法以及中西医之间的融合性问题。
问:作为一名美国医学领域的专家,我们知道你对中医及养生也有非常深入的研究,能谈谈这背后的故事吗?
大卫:我想让大家先了解我的背景。我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在我十几岁的时候,美国同中国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开始正常化。在我16岁的时候,《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关于针灸的故事。当时,我们不懂针灸是什么,但是我们对这篇文章很感兴趣、很兴奋,它也深深吸引了我,让我对针灸及其它中医疗法的作用机制感到好奇。自此以后,我就决定学习西医和中医。
1972年,在我进入哈佛大学的第一年,我向学校申请将中医作为“独立研究课程”学习。在研究相关文献的过程中,我认真阅读并翻译了著名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预防”比“治疗”被强调得更多。《黄帝内经》当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但那时我的老师们很少会去思考预防胜于治疗的道理,他们对于中医“治未病”的潜能知之甚少。
1979年即将于哈佛医学院毕业之际,我被美国国家科学院选派到中国学习。我当时是首个前往中国的医科交换生。我去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及临床,学习按摩、针灸、药草医学和太极,学了一年。从1979年之后,我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医和西医的结合。其实,中医和西医一样,都很注重自我的保养,包括起居、运动、饮食、心理的保健。这也是我学习西医的同时也学习中医的原因。
问:现在有很多美国人学习或运用中医养生的方法吗?
大卫:美国人和欧洲人对中医特别感兴趣。现在,在美国已经有50多家医学院在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研究。美国政府也很支持关于中医治疗的研究。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每年在补充和替代医学疗法方面的投入高达4亿多美元,而很多疗法实际上源于中医。
问:我们知道你在香港“治未病”养生高峰论坛上有一个主题演讲,是关于中医的未来现代化。能谈谈你这次主题演讲的核心观点吗?
大卫:我的核心观点是对中医的现代化有三点建议。
第一、用现代的科学手段去研究中医养生。
结合过去将近十年的研究经历,我一直在推动美国哈佛以及中国的专家们去建立一个可复制的常用中草药资料库,以便系统探讨中草药的作用机制以及怎样的中草药复方最为有效。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研究相应的中草药,根据传统中医实践收集和炮制这些中草药,然后利用先进科技对其进行验证,测定重金属和杀虫剂污染情况。此外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探索这些中草药是如何通过改变生物学进程来促进健康的机理。这将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相信东西方的科学家和临床医生都会深感兴趣。
免责声明:本网站未标有“原创”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