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公安局吗?我可能买到了假的糖尿病保健品,向你们报案......”
就此,一个涉案30人的跨省假保健品案浮出水面。
杨某某,80后安徽籍男子,因为初中学历又没有专业技能,辗转河南数年间只能靠打零工勉强维持生计。直到有一天,手机蹦出的一条新闻,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
“糖尿病是常见慢性病之一,现代医学还无法治愈,不得不终身服药。糖尿病罹患率逐年上升,每10人就有1人是糖友,且多数为中老年人,容易轻信小广告中的各种噱头。”
杨某某顿时眼前一亮,打起生产、销售糖尿病保健品的如意算盘。他在一家网店获得了制作降糖保健品的配方,并在此购买了格列本脲和二甲双胍两种西药,将其作为主料,再添加淀粉、中药粉、山楂粉作为辅料,又买来加工、分装药品用的灌装机、胶囊皮、抛光机,再雇俩工人,一人负责将原料灌装成胶囊然后抛光、压板儿、封装,另一人负责印刷保健食品外包装盒、保健食品说明书、包装箱、编织袋。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为广销全国,杨某某频繁参加实体药品交易会,又在网上以“浪漫邂逅”为微信昵称发布销售广告。
数月间,从杨某某处批量进货,直接或间接成为其保健品下线代理的已发展到二十余人,这些人并不知道供货商的真实身份,他们以淘宝网店、糖尿病食品实体专营店、小区内推销等渠道将没有任何法律手续的近7种保健品销往吉林省、辽宁省、湖南省、河南省等多地,利润可观。营销规模成熟后,杨某某甚至仅充当供货商,只需帮代理们向下线用快递物流代发货,一年间,坐拥渔翁之利9万余元。
杨某某终于在“奔四”的年纪迎来属于自己的时刻,沾沾自喜,又欲罢不能,然而好景不长,一通受害人的举报电话让杨某某等人一本万利的财运戛然而止。
2019年公安机关远赴多省抓捕犯罪嫌疑人30名,并于同年6月向检察院移送审查起诉,辽源市西安区检察院全面审查了杨某某等人的犯罪事实:杨某某等人明知国家禁止在食品、保健食品中添加西药成分,还私自添加生产并销售,涉嫌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但由于对涉案金额认定不够精准,让证据审查陷入僵局。本案办案人之一赵珍妮检察官坦言:“本案因涉案人员多、地域分布广、被告人多次易名、作案手段隐蔽等原因,确实给金额认定带来一定难度,对此,检察机关提出‘以扣押清单和嫌疑人供述为突破口’,积极引导公安机关进一步侦查取证。”经过对转账金额记录、保健品扣押数量和被告人供词的反复比对、计算、核实,公安机关一周后向检察院补查重报,这一次,涉案金额从“千元”精确到了个位数字,符合检察机关认定标准。
同年9月,辽源市西安区检察院就本案向西安区法院提起公诉,最终,法院采纳了检察机关的判罚建议:违法保健品生产者杨某某等人和上游经销商被判处实刑,其他被告判处缓刑,全部30名被告人被判处双倍罚金。至此,一个跨多个省份的不法利益链条被辽源司法利剑彻底斩断。
近年来,吉林省检察机关办理多起降糖、降压或壮阳保健品案件,它们打着绿色安全、食品替代药品的旗号,实则违规添加西药成分或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倘若生产者非法添加不当,食用者贻误病情不说,可能造成代谢机能障碍甚至猝死。因此,为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规范保健食品领域的市场经营秩序,检察机关对这类案件一律严惩不贷。
免责声明:本网站未标有“原创”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