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时机
尽管几年前就有了系统产业化的构想,但周希俭认为,现在才是实现系统产业化的最佳时机。
事实上,系统产业化尽管是周希俭的首创,但许多系统的领导人曾有过类似的想法,并且同样拥有成熟的系统,可惜鲜有成功者。
为什么呢?“并不是系统本身的问题,而是机制问题。”周希俭说,“这个机制,第一个机制是,系统产业化必须是公司化运作而非系统运作,第二个机制是系统领导者要有决策权。”
系统产业化首先要公司化运营。
许多系统领导人在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觉得系统就是自己的资产,也会过于迷信自己在系统里的领导力,认为自己想干什么,大家都会跟着他一起干。“这是一种错觉。”周希俭说,“第一,系统成员会认为这是个人行为,不能代表公司;而公司运作则是以公司的资产和信誉做背书,信誉度高;第二,系统的能力有限,但公司实力强大,并且公司背后有强大的资源;第三,系统属于松散型组织,难以有稳固的财务机制和项目运营机制,但公司有严格和规范的制度,并且能确保执行;第四,系统的合作公司并不喜欢,怕你走偏,但系统的任何做法都不用向公司汇报,所以合作公司会阻碍发展,系统下的人也会向公司投诉。”
系统产业化的第二个必备条件是必须有决策权。系统产业化并不是简单地卖产品那么简单,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并且一旦成功收获颇丰。系统领导人如果没有决策权,则很难在项目选择、运营战略、分配机制等方面制定与系统成员诉求相匹配的模式。
庆幸的是,周希俭现在这两项必备条件都已具备,此次系统产业化,完全由中脉科技担纲运营,而周希俭作为公司的副董事长,同时是道和系统的领导人,拥有产业化所必备的决策权。而这些,刚好是其他系统领导人所不具备的。
随着道和系统的成熟,让周希俭迎来了实现系统产业化的最佳时机。
失败是成功之母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早在十年前,周希俭已经试水系统产业化。2003年他和他的团队在温州开办咖啡厅,装修、用人都用上了当时如新协美的系统文化,他以为只要系统团队建立起来,任何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任何事情都能做。“最宝贵的智慧往往从探索中得来!”对待往事,周希俭显得诚恳又沉静。
那是一次并不顺利的产业化经历。周希俭回忆说:“当时是要系统成员开店,并没有设定开店的资格门槛,结果有些人把身家投入进去后,每天便盯着营业额。没办法,本来就只那么一点钱,谁都会盯住。结果忘了自己的直销主业,而是去经营咖啡店。结果怎样呢?他擅长的是做直销,但却干了经营咖啡店这件不擅长的事情,反而把主业丢掉了。可在经营咖啡店的时候,他又和客人讲直销,结果把客人也讲跑了,两边都没有做好。”
免责声明:本网站未标有“原创”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