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林奎,男,研究生,中*员林奎毕业于佳木斯医学院制药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原
哈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兼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2010年11月辞职。
哈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姜林奎姜林奎毕业于佳木斯医学院制药专业,博士学位,高级工程师,现任哈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哈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姜林奎自担任哈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以来,面对医药市场国际化竞争的挑战,果断决策,采取以生产经营为基础,以资本市场为重点的超常规发展战略,全力推进组织结构和资本结构调整,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新机制。
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新机制 一是加大对外投资力度,拓展产业空间。2001年以来,先后收购了绥化明水药业、参股绥化药业、托管哈尔滨北方制药厂、合资组建三精锐普有限公司、零价位并购黑河药业,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不仅为制药三厂寻找到了优势产品的生产空间,而且使其建立起多元化法人实体,完成了工厂制向公司制的过渡,迅速成为集团支柱企业。
2003年,三精制药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2.4亿元,同比增长30%。
二是借助资本市场,拓展企业投融资渠道,推进股本扩张。2003年底,与哈尔滨建筑材料工业(集团)公司正式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并先后两次收购其持有的哈尔滨天鹅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46.07%的股权,成攻获得对天鹅股份公司的相对控股权。2004年9月30日,经上海证券交易所批准,天鹅股份(600829)正式更名为“哈尔滨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为三精制药),成功实现“借壳上市”。
三是整合市场资源,瞄准高新技术,实施产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2001年以来,哈药集团技改规模不断扩大,投资总额达10亿元以上,仅列入国家重点项目的技改项目就有9项。哈药集团,先后淘汰了15个规模小、效益低的品种。截至2003年末,技术改造新增效益占全集团工业新增效益的60%以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日前发布的“2003年中国最有价值的品牌排行榜”中,哈药集团的“三精制药”品牌价值被评估为33.3亿元。此外,“三精制药”还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从1979年进入大学学习药学开始,姜林奎就开始与“药”结下不解之缘。1983年分配到制药厂,1987年开始走上企业管理岗位,30年来不离不弃,见证了我国医药行业改革开放的历史。说起医药,姜林奎有太深的感情,正所谓“爱之深、盼之切”。“我是药业30年的老兵了,参与和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医药行业的发展和变革。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人大会上不能不反映药业在这些年遇到的问题,不能不为这个行业鼓与呼。” 姜林奎在黑龙江代表团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座谈会上的发言中,说出了他对我国医药产业未来发展状况的4个“担忧”:
担忧之一:
国家对医药产业的定位尚不明确。姜林奎指出,医药行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公益性产业。在遭遇战争、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突发疫情、事故灾难中,药品都是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在和平时期,药品也是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的必需品。从这个意义上,姜林奎认为药品关系到*,呼吁国家对医药行业的战略地位引起足够的重视。
担忧之二:
创新能力薄弱深度困扰着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由于政策环境不配套,愿意冒大风险扎扎实实搞创新的制药企业少之又少。而全行业利润率的一步步走低,使制药企业无法积累创新的本钱。既没有创新的动力,也无法积累创新的本钱,行业长远发展和应对国际竞争巨大压力的能力令姜林奎担忧。
担忧之三:
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不足导致行业不良发展态势。当前,在药品供应链上,医院处于强势地位,而药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处于弱势地位,导致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都受到严重挤压。姜林奎认为这种不良的行业发展态势应该尽快得到扭转。
担忧之四:
政出多门,缺乏行业统筹规划的管控部门。有7个部门从各自的职能出发对医药行业进行管理,但缺乏一个总体调节、宏观指导的部门对行业进行引导和调控,政出多门往往使政策不配套、不衔接,使政策实施的结果往往难以符合制定的初衷。目前医药行业“多、小、散、乱”的局面依然没有多大改观,50%产能闲置,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巨大,并使行业处于恶性竞争之中。姜林奎分析说,药品的特点是要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要做到药等病,不能病等药;要品种齐全,有国家储备;少了不行,多了无用。因此,“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的指导和引导尤为重要。”
作为一个医药行业的老兵,姜林奎经常思考行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解决的办法。他说,经过前几年的改造、市场化转轨,哈药集团这几年发展形势良好,但单个企业的良性发展并不能持久,产业整体状况不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
这次参加“两会”,姜林奎低调地表示主要是来学习、聆听,感到收获很大。印象深刻的是总理在工作报告中一共9次提到“药”字,药品研发、基本药物制度、药品保障供应体系建立、食品药品安全、药品价格等各个方面都涉及到了。姜林奎动情地说,总理报告在部署今年的9项重点工作和任务时,用了6页半文字描绘了如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中在讲到“推进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问题时,明确表示医疗改革的目标是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将是极为艰巨的惠民工程。“对政府是挑战!对医药产业的未来发展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
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承担起医药行业的社会责任,为国家、民族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作为一名医药产业的代表,姜林奎感到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面对当前行业发展矛盾突出的现状,姜林奎认为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危机与转机并存的关键时期,行业急需进行战略提升,企业急需进行战略转型。
针对上面提出的4个“担忧”,姜林奎给出了他经慎重思考后的建议:
建议国家进一步明确药品战略物资的定位,提升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建议国家加大对医药科研开发的投入,设立新药研发专项基金,加强基础研究,并制定技术创新的投资、价格保护、审批和创新药自然进入基本医保目录等多项鼓励政策,建立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机制。
建议国家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姜林奎表示,总理在工作报告中已经明确表示要加大中央财政投入,支持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这将推动医药行业改进当前存在的问题。姜林奎期待医改政策尽快出台,从体制、机制上解决“以药养医”问题,从而彻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建议组建独立的医药经济运行管理部门,统一产业管理职能、科学产业规划,从我国制药工业的生存环境,包括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国际竞争环境的角度,考察近年有关政策调整对我国制药工业发展的影响,深入剖析我国医药行业的产业结构和企业运行现状,探求影响产业发展和企业运营的宏观因素,并给出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