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平名片上印着的身份是江苏
隆力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虽然自谦“接班不敢说”,但熟悉隆力奇的人都明白,他将是这个有着27年历史、上万员工的本土日化巨头的未来掌舵人,董事长徐之伟是他的父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记者看到徐晓平第一眼时的印象。短发,黑框眼镜,精致的腕表,深灰色的领带,白衬衫和黑西裤都熨得平整,从里到外都掩盖不了他“高富帅”的本质,和大多数留学归来的年轻人一样,徐晓平说话时会无意中夹杂几句英语。不过,刚入而立之年的他,与同龄人比起来,似乎更成熟稳重些。毕竟,在通往接班人的路上,他已经过7年的疾行。
七年历练
2006年,24岁的徐晓平从英国留学回来,为是否进隆力奇工作而犹豫。于是他和父亲便有了一次两个男人之间的正式谈话。
“你是怎么想的,需要有这个过程吗?”
“需要。”
“需要那你就来。”
于是,初出茅庐的徐晓平就成了隆力奇人力资源部的一名专员。虽然身处基层,但徐晓平明白父亲的用意——万事以人为本,熟悉人事是运营企业的第一步。
3个月后,徐晓平被调入销售部门,因为父亲觉得那儿“更能锻炼人”。他被外派到了竞争非常激烈的温州市场。在那半年里,他学会了做海报,以及到商场、超市走访,做市场分析等。回来时,徐晓平带回来一篇很详细的工作总结,父亲和销售总监专门做了分析。
在那之后的3年内,徐晓平都在销售一线打拼,先是在苏锡常区域市场历练,后又回到总部担任能管几十个业务员和驻店促销员的经理。徐晓平总结说:“单干销售是点到点的沟通,管理团队则是点对线、点对面、线对面的沟通。”
一个好的管理者,不仅要会赚钱还要会管钱。在父亲的安排下,徐晓平又进入公司的财务部门,去了解和学习一个企业资金的筹措、投资、营运、配置的规律,以及财务风险把控的实务。
留学归来的7年时间里,徐晓平相继在人事、销售、审计、督察等部门接受锻炼,几乎尝试了隆力奇里里外外每一个业务板块,实现了对整个集团点线面的融会贯通。如今,他作为副总裁,主管人力资源、市场和品牌三大块事务。
“董事长让我从基层往上做,就是希望我能在这一过程中,熟悉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这样以后哪一块遇到问题,我都知道该怎么去应对。”徐晓平深昧父亲的良苦用心,他感慨说,“事情往往是这样,当你不了解时,你觉得它很难,当你熟悉它了,明白它是怎么演绎过来的,判断和解决问题就有谱了。”
徐晓平也不是没犯过错误。“有一回,一个经销商来和我谈年度合同,因为没做太多准备,我轻率地答应了对方过多的条件,结果公司很被动,不得不为我的失误买单。”这件事让徐晓平反刍了很长时间,“主要吃亏在经验不足,犯错不要紧,关键是避免下次再犯,这是我的工作方式。”
理解万岁
每每谈及父亲徐之伟,徐晓平都会习惯性地尊称他为“董事长”。与很多人的父子关系一样,徐晓平与父亲的关系,有和谐也有冲突。幸运的是,他们找到了最能化解彼此分歧和矛盾的方法,那就是在尊重和平等基础上的及时沟通。
隆力奇诞生的时候,徐晓平才4岁。印象里,徐晓平的童年和少年是“很自由的”,忙于事业的父亲对他的生活和成长不会做过多的干涉,偶尔在电话或家里,会关心一下他的作业和成绩。徐晓平很小就学会了自己去面对生活的抉择。
稍大一些后,父亲更会选择以一种较为*的方式与他沟通。他去英国学习,与中国留学生一起鼓捣一些小生意,以及他大学主修工商管理专业,都是徐晓平自己决定的。
徐晓平说,他和父亲都是温和的人,不喜欢征服式的交流方式,“他有他的想法,我有我的思路,我们不会互相征服,而是会互相理解,尊重彼此的想法,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谈自己的感受”。父亲将彼此间出现的矛盾,称为“权威式的碰撞”,并逐渐在碰撞中培养和学会了默契。
这样的父子相处方式带入到公司管理中,在意见分歧时又出现了一些微妙。
徐晓平表示,在隆力奇,父亲是董事长,是企业的创始人和带头人,有着20多年潜移默化树立起来的权威,这是不可动摇的,“我作为儿子,必须维护父亲的权威。当父亲决定下的事情,我会坚决去执行。文化氛围上的一致和平衡是很重要的,而且,无论分歧有多大,都是想带给隆力奇最好的东西。”
父亲也明白,儿子已经长大,又有留学的经历和国际的视野,他应该有自己的见解,更需要一个尝试的空间。
徐晓平有他自己总结的沟通小心得:“一个点谈不拢,但扩展开来就可以。”他也明白,父亲在商海打拼多年,有着丰富的经验,无论是思维方式、做事方法都不是他几天、几年就能学来的。当他提出自己新的意见时,父亲常会反问一句“为什么”,“他需要知道理由”。
父子间和谐的相处方式同样适用于徐晓平与公司其他元老。在隆力奇,有不少追随徐之伟20多年的老员工,徐晓平进来后,与他们相处得亦很融洽。 “他们都是看着我长大的,对我做得不好的地方,他们都很包容”,徐晓平说。也不是没有出现过分歧,“我是年轻小辈,尊重他们是应该的,我会主动登门与元老们沟通,我也会提出建议,但不会强求,具体怎么做他们有自己的权利。”
采访中,徐晓平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理解万岁”,理解是求同存异,“同的部分就认真去做,不能因为‘异’颠覆‘同’,那是唱反调。”
生活Style
“人生就是work style和life style的结合。”徐晓平爱笑而略带一丝拘谨。他如今的生活非常规律,通常,他的一天是这样安排的:早上6点起床,锻炼半小时后吃早餐,8点出门,8点半到公司开始一天的工作,晚上8点到10点下班,下班早的话会去健身房。
一天在班时间超过12小时,着实不轻松。“说实话,接班压力是比较大的,管理工作对人的协调和平衡能力要求委多,涉及到人的综合素质”。
背负着接班人的身份,徐晓平更大的烦恼是自己能力不够。父辈们用几十年练就的能力绝非一朝一夕可尽数传授。不过,徐晓平也总结出了自己比较受用的“腊肠切片法”,“ 坚持跟踪一件事情,每天,每周,半个月,一个月,半年,一年,在点点滴滴的坚持中,哪怕走得慢一点,但只要不停,就可以实现目标。”
从小乖巧内向的他承认,国外生活让他发生了很多变化,最关键的是帮他找到了人生方向。刚从学校毕业时,社会上庞大的信息扑面而来,他也迷惘过。不过,喜欢感悟的徐晓平很快拨开了迷雾。他热情地与记者分享自己的快乐心经:一是寻找正能量,为自己加油,也感染别人;二是学会包容和宽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宽恕自己也宽恕别人。
高强度的工作没有阻挡住徐晓平热衷于体育锻炼的脚步。每年,他都会参加苏州金鸡湖马拉松比赛,有空的时候会骑上自行车到郊外去,与朋友们一起野营、交流。对他来说这是排遣压力最好的方式。“运动后会产生一种激素叫内啡肽,这是一种快乐因子,通过它压力可以迅速释放出来。”说到这里,徐晓平开怀大笑。
刷微博和看书也是徐晓平重要的爱好。他看了很多的管理书籍和商业评论,最近在看的《引爆责任感文化》一书就让他多了一种体会:“好的管理者首先应该致力于让成效导向型的责任感文化深入企业的骨髓,推动员工人人对彼此负责,对企业负责,这不是一种选择,也不是一种时尚,而是当今的商业社会对企业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
徐晓平直言,他不会想着和父亲一样或者去超越他,而是希望能做好这个企业,做一个受人尊敬,对社会有贡献、有社会价值的人。
“你以后会让自己的孩子接班吗?”采访结束前记者笑问。徐晓平沉思了一会,郑重回答,“我会让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