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当竞争屡上演
产品效果频遭质疑
随着大量国外保健品公司涌入国内市场,在使保健行业得到井喷式发展的同时,也使许多国内保健品企业倍感压力,更使消费者在选择购买上眼花缭乱。虚假广告、冒牌现象、质量问题层出不穷,使保健品行业遭遇多次信任危机。
山东天地健公司总经理赵铁锁表示,目前国内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在这种重压之下,有些企业就开始走上一条虚假广告来维系企业生存的道路。很多企业都是通过欺骗消费者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榨取利润。但产品没有理想的功效,消费者肯定不会上第二次当。因此靠虚假广告维系的企业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这样的竞争手段无异于自杀。
同时,一些企业过度依赖广告等促销手段,虚假夸大宣传严重,如一些生产经营企业利用报刊、电视等媒体广告大肆夸大产品功效,甚至故意混淆与药品的界限,给健康产品赋予了种种“治病”功效。更有甚者,制假售假、以次充好,一些不法企业非法添加违禁物品,如在减肥 功能产品中非法添加西布曲明、酚酞;而违法违规生产经营现象也时有发生,如一些企业不按照批准的配方、工艺组织生产;最为突出的是市场上假冒保健食品问题如有些产品假冒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和保健食品标志,有些产品以食品批准文号、生产许可证号等假冒保健食品。“保健品遭遇信任危机,其中很重要一条原因,在于一些产品的个别销售人员有意夸大或者歪曲其功效。”杨福安表示。在“螺旋藻铅超标事件”的采访中,记者询问它的功效,六七家药店的销售人员的回答除“增强免疫力”外,其他功效也不尽相同。有的说“饭前吃增肥,饭后吃减肥”,有的说“所有保健品中它调节肠胃最好”,有的说“调节肠胃上不如维生素”,甚至还有的说它“防治百病”。
此外,本土企业的不断增加也导致了行业内“小、乱、散”的市场乱象。目前全国保健品生产企业有3000多家,投资总额在一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只占2%,更多的是投资1000万元甚至10万元以下的企业,该类企业占全部厂家的50%,这些都预示着行业内表面“一路快跑”,其实内忧外患。
关键词: 保健品
免责声明:本网站未标有“原创”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